關係都走到這個階段了,我有勇氣把模範白馬王子拋開,巴望能找到跟我天造地設的那位嗎? 或者說,那跟勇氣真的有關嗎? 搞不好是愚蠢或不成熟。勇氣跟傲慢之間的界線在哪? 想得到適合自己的,以及期待超過自己應得的,兩者界線又在哪?
六月底在醫院陪伴老媽時一邊讀著📖生命清單。Threads當時記錄書裡的片段是媽媽對女兒無比支持和安全感的愛讓我很是羨慕,也希望自己能這樣愛著我的女孩。後來把書看完也看了改編電影。有趣的是,改編電影根本就在diss小說。一起來看看吧 !
老媽會跟我說:即使我把妝都哭花了,還是漂亮的。她會堅持說,濕氣會強化我赭色長髮的捲度,而不會弄出毛躁的鳥窩頭;她會堅持說,我眼眶通紅的浮腫眼睛,依然有如詩人的深情棕眸。
故事靈感源自於雪松舊箱子
📖生命清單的故事靈感,源自於作者Lori Nelson Spielman的一個雪松舊箱子,箱子裡頭放了她小時候的人生清單,清單上有不少項目完成了,也有沒完成的願望。從小就喜歡寫作的她,看著自己國中時期的清單,浮現了一些想法:「如果有人被迫完成自己的人生清單 ─ 一份自以為過時的清單,會發生什麼事呢?」於是就發展出現在手上的這本📖生命清單,是作者的第一個作品,還翻譯成27種語言呢 !
故事述說的是和媽媽有著極好關係的布芮特,在失去因病過世的媽媽後,接到律師傳達了媽媽生前交代給她的任務:希望她能完成十四歲的人生清單中十個項目。媽媽認為這些項目是布芮特內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卻因為任何妥協而沒有追逐與實現的。只要每完成一個項目,就可以取得一個媽媽留下來的信,十個都完成後,就能獲得屬於她的遺產。
完成清單的旅程就此開始
布芮特一開始為了想看媽媽寫的信,心不甘情不願甚至想偷吃步的完成任務;其中也有做了但結果不甚完美,像是「在大型舞台上完成表演」這項簡直是個災難,不僅表演脫口秀時笑點沒人笑還被觀眾嗆聲,那種窘迫感讓看著書的我也差點跟著布芮特哭出來。但當她拿到媽媽的信時,媽媽寫著:「妳從什麼時候開始決定,凡事非得表現完美不可?我真想不通。可是在成長的路上,妳就是失去了膽量。那個愛說故事、愛唱歌跳舞的快樂小女孩,變得焦慮又沒自信。可是今天晚上,妳活了起來,我的小小表演者,就像以前那樣,我非常滿意。我相信這股熱情 ─ 即使源自恐懼跟焦慮 ─ 也比一輩子的平庸好多了。」
就這樣,跟著這張人生清單,布芮特尋找了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不僅是工作還是一份志業;也慢慢理清了與另一半的關係,還有與爸爸之間複雜的情感…。就像作者說的,清單一開始就列在讀者面前,大家都知道這些項目會被完成,所以如何以讀者意想不到的方式完成就會是這本書的驚喜。在這塊作者做的很成功 ! 我想也是這本書會成為暢銷書的原因之一。
這本書有許多我喜歡的地方,像是母親對女兒深刻的愛、布芮特在選擇另一半時的糾結與想法、面對自我侷限脆弱與挑戰等等,在書裡都有很細膩的描述,十分感同身受。
妳只是在生活裡需要更多愛 ─ 不管來自父親、來自戀人,或者別種來源,也許甚至來自妳對自己的愛。妳覺得缺乏的,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信不信由妳,妳還算幸運 ─ 因為妳承認自己有這種需求。外頭有一堆不快樂的人,隱藏自己的需求。尋求愛會讓人變得脆弱易傷,只有健康的人才會准許自己露出脆弱的一面。
小說 vs 改編電影
當我心滿意足地讀完這本小說,興高采烈地打開Netflix的改編電影時,完完全全被潑了一桶冷水。雖然說是改編沒錯,但這也是我看過改編最徹底的作品,小說的核心思想完全被打翻。媽媽與女兒之間的愛被草草帶過、布芮特失敗的脫口秀被改成一場成功毫不費力的演出、女兒與爸爸之間的關係被改得亂七八糟、尋找另一半時的過程完全是老套公式。這部電影我看不下去,是秉持著觀察「到底要亂編到什麼程度」的心態把它看完,邊看邊心想拍這部電影的導演一定是個男的,查了之後果然 !
會這樣猜測是因為改編的電影完全就在和小說嗆聲一樣:憑什麼劈腿還可以這麼理所當然。再講細一點就會劇透,總之小說很推,如果不是好奇兩部作品的差別是什麼,或是導演到底想嗆聲什麼,電影完全不推薦,因為除了改的很爛之外,女主角即使漂亮很紅但還是很不喜歡她很刻意噘起的安潔莉娜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