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在他大一時(1966-1967年) 創作了他的第一本小說 ─「大競走 The Long Walk」,1979年以史蒂芬·金的筆名Richard Bachman出版。經過將近60年的故事被翻拍上了大螢幕,由飢餓遊戲的導演Francis Lawrence所執導,於2025/9/12上映。
「我花了點時間才想通,但等到我繞過那塊心理障礙後,速度就快多了。不走就死,這就是這則故事的意義,就這麼簡單。存活的重點不在於生理的強壯,這是我讓自己攪和進這渾水時搞錯的地方。如果是,那我勝算挺高的,那就連手無縛雞之力的人看到車子壓在自己老婆身上,都能徒手搬動汽車… 蓋瑞提,重點在大腦。」麥克菲的聲音成了沙啞的低語,「不是人或上帝,而是……腦袋裡的機智。」
小說的故事從主角蓋瑞提前往參加大競走年度比賽開始說起。100 名年輕男子沿著預先安排好的路線連續步行,上路者必須保持至少每小時 4 英里的速度前進,若低於速限,監視他們的士兵就會發出口頭警告,當上路者收到第三次警告後仍落後於速限,他將從士兵那領到「罰單」,直到最後一人勝出比賽才結束。
「你們都是好人,但你們的心態不是贏得比賽、得到大獎。多數人都不曉得自己為何參加。看看巴克維奇,他不是為了什麼大獎參加,他走只是想看到別人時。這是他活下來的方法。有人領罰單,他就得到一點前進的動力,但這樣不夠,他還是會跟樹上落葉一樣凋落。 」
跟著主角蓋瑞提踏上大競走的路面,從大熱天到雷雨天,和同伴們聊天說笑到慢慢失去朋友們,不走就死,到底他們為什麼在這裡? 故事看到一半突然想起自己唸書時,每天每天都在追著進度跑,不曉得自己在做什麼、為了什麼而讀,就這樣一直跑著;高中被每個學科壓得喘不過氣,升上大學對於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不得要領,接著繼續升學到進入社會,仍然是每天坐在那兒隨著社會的齒輪不斷奔跑,一直到領到罰單嗎🥶難怪有人說這本書是史蒂芬金最悲觀的作品。
我快死了。…… 我會記得我遇過的所有好事。我第一次帶女孩去跳舞,……。我的第一輛腳踏車。我第一次讀威爾基·柯林斯的《白衣女子》……那是我最喜歡的書。
故事地點設定在史蒂芬·金的出生地緬因州,而男主角的家庭背景也與作者相似:父親小時候即離家,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這個故事的靈感來自於作者自己曾經參加過的「甘迺迪的體能計畫 (50英里健行) 」,以及他年輕時在越戰期間感受到的絕望與國家暴力。這本小說也是「致命遊戲」類型作品的奠基之作,影響了《大逃殺》和《飢餓遊戲》等作品,所以當知道電影是由飢餓遊戲的導演翻拍時真覺得再適合也不過了!
翻拍的電影由飢餓遊戲導演Francis Lawrence執導,JT Mollner編劇,男主角是22歲的Cooper Hoffman,他的爸爸是Philip Seymour Hoffman,飾演飢餓遊戲中新一屆遊戲設計者海文斯比這個角色的演員,父子倆與這系列的作品頗有淵源。這樣的陣容讓這部改編電影提高了期待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