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第二週的非虛擬選書包含了從 幽默諷刺風格的政治觀察 到 歷史上股災船災的抽絲剝繭、再到 對網路平台機制的批判 以及 從哈瑪斯手上生還的人質 等視角…。快來看看這週的選書吧!
本週選書來自The New York Times、Amazon、Barnes&Nobel、Bookshop.org 2025/10/12前非虛擬作品的暢銷榜單。
#1 How to Test Negative for Stupid by John Kennedy
#2 Hostage by Eli Sharabi
#3 The Gales of November by John U. Bacon
#4 1929 by Andrew Ross Sorkin
#5 Enshittification by Cory Doctorow
#1 How to Test Negative for Stupid by John Neely Kennedy | 2025/10/07出版 | 紐約時報#1、Amazon#1、Barnes&Nobel#9
身為美國路易斯安那州Louisiana參議員的作者John Neely Kennedy,以幽默諷刺的口吻寫下對華府治理、官僚體制、媒體與公共政策的觀察與批評,還有他在路易斯安那州政壇與參議院內部生活的故事。
作者的風格使他的發言常被引用,也因此被政客雜誌Politico封上了「美國最值得被引用的參議員America’s most quotable Senator」的稱號。 他的經典名句包含像是「如果你相信政府,那你顯然沒有完成歷史課 If you trust government, you obviously failed history class.」、「永遠跟隨你的心……但也要帶上你的大腦 Always follow your heart ... but take your brain with you.」
這本書不是政策嚴肅論述,而是以幽默與批判的輕鬆切入政治,適合對政治文化感興趣但不希望完全被專業分析淹沒的讀者。我想這也是它能佔據紐約時報和亞馬遜非虛擬書籍第一名的重要因素之一。
ⓜⓘⓢⓢⓜⓐⓝⓢⓞ
#2 Hostage by Eli Sharabi (אלי שרעבי חטוף) | 2025/10/07出版 (原文於2025/6出版) | 紐約時報#4、Amazon#5、Bookshop#21
這是以色列人Eli Sharabi אלי שרעבי 的回憶錄。2023年10月7日他在以色列貝里的住處被哈馬斯武裝分子襲擊並綁架,和妻子與兩名女兒失去聯繫。他被囚禁在加薩長達491天,今年2025年2月8日被釋放。
書中他詳述從綁架當日、囚禁期間所受的身心折磨、跟其他人共同存活的點滴以及與綁匪的互動。他談到被囚期間的饑餓、被鐵鏈束縛、遭受毆打、心理折磨,還有人與人之間在極端環境下彼此支持、信仰與忍耐。被釋放後,他開始公開演說、提倡釋放其他人質,並撰寫這本回憶錄。
這本書חטוף在2025年6月於以色列出版,創下最快的銷售紀錄,是第一本由被釋放的人質撰寫的回憶錄,這個月在美國翻譯出版也獲得許多人的注意。Washington Jewish Week評論中提及作者向世界訴說他的經歷,以維持大眾對仍被囚禁的人質的關注;而以色列獨立詩人Lali Michaeli在The Jewish Book Council 危機中的詩人The Poet in Crisis一文中指出,作者的證詞為我們提供一面鏡子,反映出社會的現狀。他的見證促使我們不僅從情感層面,更從理性和實踐層面來思考這些問題。震驚和痛苦是人類正常的反應,但真正的挑戰在於超越轉瞬即逝的情緒,去思考正向的希望。
ⓜⓘⓢⓢⓜⓐⓝⓢⓞ
#3 The Gales of November by John U. Bacon | 2025/10/07出版 | 紐約時報#6
美國五大湖區在1975年11月發生了一場海上災難 ─ 貨輪Edmund Fitzgerald在惡劣天候下於蘇必利爾湖Lake Superior沉沒,船上29名船員全部罹難。作者John U. Bacon從事故經過、天氣、船員背景、救援行動、以及隨後的調查與紀念等角度,建構出交織技術、人性抉擇與自然力量的事件,既是對逝者的深情致敬,也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海難敘事史。
Kirkus Reviews 評論中提到作者以精湛的地理、航海和歷史知識,廣泛記述五大湖地區的航運、船員的職業生涯和日常生活,以及為他們提供食物的行業、城市和酒吧。而John J. Miller則在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致命湖The Lethal Lake 一文中讚許作者巧妙結合敘事史與新聞報導,不僅再現湖上風暴與船員故事的張力,也深入描繪遇難者家人的心聲,呈現無與倫比的沉船敘事。
作者John U. Bacon是美國作家與記者,經常寫與運動、科學、歷史有關的主題,他擅長將技術、人物、事件交織成引人入勝的敘事。 台灣曾翻譯出版的他的作品是📖發掘你的太陽魔力 (天下文化出版, 2006年),與太陽馬戲團前任創意總監合作,寫下了太陽劇團中團員們的工作觀,對他們來說工作是什麼?如何在工作中持續保有熱情、創意及勇氣?並跟隨主角一起發掘出屬於自己的太陽魔力。
ⓜⓘⓢⓢⓜⓐⓝⓢⓞ
#4 1929 by Andrew Ross Sorkin | Amazon#12、Barnes&Nobel#10
這本書聚焦於1929年華爾街股災以及其後大蕭條的爆發,該次的事件被認為是20世紀「最大規模的金融危機」。
我們先來看看當年的股災吧。1920年代,美國經濟快速成長,股市大幅上漲,許多人以資金槓桿的方式購買股票,投機風氣熾熱;1929年9月道瓊工業平均指數約 381 點,是股災前的最高點;同年10月,股市開始急速下跌,10/28黑色星期一跌幅近13%、10/29黑色星期二跌幅近12%,股市從此開始一蹶不振,一路到1932年7月道瓊指數降至約41點,跌幅已達89%。直到1954年,也就是25年後,才完全回到1929年的水位。
📖1929 這本書在這起股市災難中,從災前的狂熱、槓桿膨脹、監管缺失、人性選擇、崩盤當日與崩盤後的經濟、社會連鎖反應等方面來還原歷史,並思考當年的大崩盤對現代金融體系的啟示。 書裡有市場交易員、銀行家、新聞報導者的視角,也關注政府政策、信心崩潰、社會動盪等背景。
Judge Glock在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 崩盤的那一年Year of the Crash一文中提到,這本書是他讀過最好的敘事史書之一;Financial Times金融時報 則指出這本書透過對鮮為人知角色的描寫與詳盡的市場實務分析,展現作者八年研究的學術成果,將大量未公開資料首次融入大崩盤的敘事中。不過Zachary D. Carter在The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 The Great Crash Retold as Thrilling True Crime — and as a Warning 一文中認為這是一部宏大的作品,但作者卻未完全實現其宏大抱負,這本書資料詳盡且描寫華爾街貪婪精彩,但對於作者是否理解1929帶來的歷史教訓仍抱持著存疑的態度。
1929大崩盤的這個事件被許多人分析過,像台灣也有翻譯出版的📖1929年大崩盤 The Great Crash 1929 (經濟新潮社出版,2019年),是知名經濟學家約翰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所寫。兩本書呈現的方式有所不同,如果對經濟制度、政策辯論、或長期影響有興趣,Galbraith會是經典經濟史讀物;如果想要兼具故事性、歷史細節的版本,今天介紹的這本1929則更現代更具張力的讓讀者了解這起經典的歷史事件。
作者Andrew Ross Sorkin是美國著名金融記者、專欄作家與電視評論員,長期關注華爾街與金融危機。他早年作品包括著名的Too Big to Fail (記錄 2008 年金融危機) 等,在金融圈與新聞界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這本書在台灣有翻譯出版,書名是📖大到不能倒 Too Big to Fail (經濟新潮社出版,2010年),以紀實的筆法重現 2008 年金融海嘯的崩潰現場。書中聚焦於雷曼兄弟倒閉前後,揭露華爾街與華府最高層的權力角力與關鍵決策。這不僅是一場金融體系的災難,也是一場人性、道德與權力的試煉。作者透過真實對話與祕密會議紀錄,呈現大到不能倒的銀行與人如何在恐懼與野心間掙扎,寫出一部當代資本主義的危機史。HBO也於2011年改編為同名電影,以震撼寫實的手法再現金融體系瀕臨崩潰的 72 小時,揭露權力與恐懼如何共同主宰華爾街。
ⓜⓘⓢⓢⓜⓐⓝⓢⓞ
#5 Enshittification by Cory Doctorow | 2025/10/14出版 | Bookshop.org#5
“Enshittification” 是作者自創的詞,白話的意思就是讓某事物變成一坨屎的過程,作者用這個詞當作書名,用來描述大型科技公司為了盈利而故意毀掉其平台的過程。
作者Cory Doctorow在書中剖析現代科技平台 (社交媒體、搜尋引擎、App 平台、電子商務平台等) 中,這些平台「越做越糟」的商業邏輯、設計選擇與制度動因。書裡他將enshittification分為四個階段:平台對使用者很友善以吸引使用者 → 犧牲使用者,迎合商業客戶或廣告商 → 利用商業客戶為自己收回所有價值 → 平台為了追逐短期利潤,系統被腐化,整個生態變得又糟又無用。
同時,他提出了認為可期待的改革方向,例如平台應該允許競爭者在不需平台許可的情況下構建相容工具,這樣就能解構平台對用戶與商業客戶的鎖定;還有用戶應該要能帶走自己的資料並轉移至其他平台,而不是因為被鎖定就被迫繼續留在品質低的平台上;還有作者認為平台走向enshittification一大成因是因為競爭失靈與監管缺位,因此必須回到制度層面用法律、政策來制衡…等。雖然作者認為個人使用者的行為無法解決這個根本問題,但仍然建議我們,選擇加入互通平台、優先使用開放工具、參與監管及政策倡議,透過這些行動來達到開放的網路世界願景。
Kirkus Reviews評論指出,書的後半段提供了具體政策建議(如更強隱私法、平台可攜性、競爭增強等),認為這本書是一場有說服力的辯論旨在削弱大型科技公司的勢力,並改善其他人的生活。 Dan Piepenbring 在 Harpers 認為作者展現了廣泛且有力的論述,幽默批判矽谷的現況,也相信科技可被規範,期待新的信任破壞監管到來。而Publishers Weekly則認為書中口吻尖銳,又帶有微妙的樂觀,呈現出網路現況的剖析與批判。
作者Cory Doctorow是加拿大出生的作家、科技評論者與開放網路倡導者。他長期撰寫關於數位權利、隱私、開源、監管、平台經濟等議題的文章與書籍,立場偏向對大科技公司的批判與監管主張者。他也因選擇將部分作品與聲音發布在更開放平台 (非完全依賴大型平台) 而為人所知。
台灣2015年有翻譯出版作者的📖資訊分享,鎖得住?Information Doesn’t Want to Be Free (行路出版,2017年),書中作者指出網路的本質是「分享」,每一次瀏覽、傳送、下載,都是複製。與其用昂貴技術防止拷貝,不如在自由流通中創造價值。對創作者而言,開放比上鎖更有利;鎖得越緊,反而讓權力落入科技巨頭手中。像是如果作品要仰賴加鎖系統的公司,創作者將無法脫離平台自行銷售,平台能決定分潤、演算法曝光與使用規則,而創作者只能被動接受。換言之,加鎖看似保護創作者,實際上卻讓談判權與控制權拱手讓給平台。正如作者他所說:「開放的網路就像街頭表演,有人白看,也有人願意投錢。」如果創作者善用開放網路,讓更多人談論、轉貼、傳閱,反而能獲得更高能見度與支持。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