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from Book Republic |
「自動車的出現將取代人類駕駛, 有哪些職業會因此消失? 有哪些新職業會應運而生?」
作者Eyal Doron博士, 也是以色列教育部的顧問, 在書本的一開場提出這個問題給讀者。自動車是我們能預想得到的未來世界, 而作者透過以上問題告訴讀者: 在這個「十個孩子有將近七個人未來賴以維生的職業尚未出現」的世界裡, 學校仍停留在傳統填鴨式的教學、家庭中的我們面對育兒生活卻是壓力山大、筋疲力盡、大吼大叫、焦躁難安、充滿無力感、白眼翻天邊 (不知不覺就打出這麼多), 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擁有創意思考和原創能力, 並且能提出不曾有人想過的問題呢? 作者在本書提出他的想法。
「重新定義教養」, 其實也是本書的英文書名「Reinventing: Parenting and Education in 21th Century」, 挑戰自己對教養的假設或信念, 從中找到更有創意的想法。或許當你推翻自己對好父親好母親的假設時, 可以在育兒觀念裏發展出自己的獨立思維。
「重新定義」該怎麼做呢? 作者以餐廳為例, 列出三個「餐廳應該要有的樣子」, 也就是餐廳的三個基本假設: 1. 餐廳有菜單、2. 餐廳提供食物、3. 餐廳提供的食物要收費
如果開一家不一樣的創新餐廳, 推翻以上三個假設, 會是什麼樣子呢?
1. 沒有固定菜單、2. 沒有廚師、3. 免費提供食物 (但別忘了, 餐廳必須獲利)
沒有固定菜單, 可以讓廚師今天去市場買到什麼就提供什麼菜色; 沒有廚師, 可以讓客人自己下廚; 免費提供食物, 可以收取其他費用, 音樂與氣氛等。
這樣的過程就是檢視自己心中對這件事情的基本假設, 並嘗試逆向思考。
套用在教養上, 作者提出了幾個假設, 像是好爸爸/好媽媽很早回家陪伴孩子; 逆向思考的結果就是, 好爸爸/好媽媽能夠判斷對他們和孩子來說, 哪些情況必須陪伴彼此, 正確的定義哪些時刻才是真正重要的家庭時刻。畢竟對孩子影響更大的, 是父母在孩子身邊的行為, 而不是母親待在家裡的時間長短。
試試用這樣的方法, 找出自己對育兒教養的定義。對作者而言, 教養應該是用更有創造力、更加個人化的方式思考育兒, 讓育兒變成一種享樂、冒險、自我探索、驚喜、創意任務, 一場與現實、時間限制與社會規範鬥智的遊戲。他認為育兒也可以為父母提供養分, 面對我們童年沒有解決的重要挑戰, 可能也是現在無法解決的, 像是獨立思考、不要太在意別人的想法、勇敢、認識新事物和朋友...等等。父母不再感到被剝奪、認為自己是這段關係中的受害者, 親子關係會是雙贏的局面。
我們同意應該為孩子培養創新能力, 也同意我們該跳脫現在像泥淖的生活, 那麼接下來, 我們該如何做呢? 作者在這次為繁體中文出版的序言中提出五個面向: 好奇心、內在動機、創造力、社交技巧、科技力。書中對於內在動機、創造力有比較深度的著墨, 以下整理出我覺得有感且受用的幾個觀點:
(1) 問問孩子今天在學校學了什麼 - 提升學習內在動機
過去許多的研究提到擁有內在動機的孩子會比被外在動機引誘的孩子表現更加優越。但在學校學習枯燥乏味的科目, 該怎麼引起孩子的內在動機呢? 作者提出的做法是讓孩子將學校學習到的應用在生活中。他和孩子每周會有一次的散步日, 他會考考孩子讓他把這周在學校學會的知識應用在街道上發現新事物, 像是街道以誰命名, 商店的標誌起源等等。孩子在學校會很努力的尋找跟散步有關的新知識, 讓學校裡學到的東西與校外生活建立連結, 提升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
(2) 使用價值觀教養取代規則教養
作者引述John Dacey教授的實驗: 觀察教養風格、規則數量與孩子創造力之間的相關性。研究結果發現, 有創造力的孩子的父母對孩子的行為非常感興趣, 幾乎不用規則來管束和監督孩子, 這些父母平均只用一條規則管束孩子, 普通孩子的父母平均使用六條規則。
普通孩子的父母說: 不能抽菸、十點以前要上床睡覺...
創意家庭的父母說: 我希望孩子能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我希望孩子能當個堅強正直的好人、我希望孩子能夠管好自己, 我不在身邊時他們也能做出正確決定...
創意家庭的父母會用「討論」與「失敗」這兩種方式引導孩子, 相信經由失敗, 孩子對於行為適當與否的判斷力會更好。創意家庭的父母幾乎不懲罰孩子, 孩子在受訪時說父母的失望就足以驅使他們改變行為。
作者提到他的價值觀之一是學習語言, 他認為小孩子學習語言有巨大優勢, 因此他不再跟孩子討價還價看電視的時間, 而是要他每天看三十一分鐘的電視之後, 接下來只能看沒有字幕的英語節目。不同於以規則為基礎的教養方式, 以價值觀為基礎的教養方式迫使家長需要準確定義哪些是重要的, 以及為什麼重要。價值觀像是指南針, 我們永遠不會質疑的事情, 當你確認了價值觀後, 接下來做的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與習慣中展現該價值觀的精神。
(3) 讓變動成為慣例
作者刻意為孩子安排創意慣例, 像是四年搬家一次、每個月一次帶孩子上班...。這麼做是為了讓孩子們練習愛上「邊做邊學」的動態生活, 保持敏銳的感覺, 提高偶遇新事物的機會, 並能永遠發現新觀點。作者提到, 創意慣例從字面上來看是個矛盾的概念, 創意和慣例或許有點互斥, 但這正是關鍵所在。這是一種防止停滯不前的機制, 用全新的資訊、不同的思維來豐富自己。搬到不同的城市或轉學不一定是複雜和巨大的轉變。只要內建習慣能使我們用不同的方式思考, 或是以新的方式去體驗生活, 就符合「創意慣例」的定義。
如同作者在文中提到的, 育兒教養只能邊做邊學, 我們必須把一般通則轉化成自己的見解, 不犯錯就做不到這一點。而作者在最後一章的結論, 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段話, 跟大家分享。
我們需要閱讀、了解最新情況、調查和探索、精進自我、學習與發展。最重要的是, 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 我們也必須展現自己的才能與真實本質。不要因為生活的忙亂與自己漸行漸遠, 不要讓別人來翻譯、建議、詮釋你與孩子之間的溝通, 也不要輕易被嚇唬。育兒教養這條路, 每個人都必須自己找答案。我們選擇的這段旅程使人生充滿意義, 這正是創意教養的價值所在。
希望這本書能幫助你找到屬於你的育兒想法。
作者的個人網站 ⇾ Dr. Eyal Doron
書名: AI世代的創意教養:以色列教育專家全新未來人才培育提案
להמציא מחדש
作者: Eyal Doron
出版社: 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 2023/7/5 (原文2019)
目錄:
第一章 你好,新世界
第二章 我是糟糕的父母嗎?──如影隨形的罪惡感
第三章 功課寫好了嗎?
第四章 螢幕是機會之窗
第五章 遊戲玩家才是贏家
第六章 怪獸爸爸,老虎媽媽
第七章 創意教養工具
一號工具:刪除「可有可無的東西」
二號工具:「一加一」
三號工具:創意儀式
四號工具:打破日常習慣
第八章 安排「創意慣例」
第九章 把好奇心變成一門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